私營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方法(二)
頒布時間:2012/3/10 12:12:41
私營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方法(二)
四、私營公司的捐贈與個人捐贈結合進行籌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私營業主熱心公益事業。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利潤總額只能在會計年度終了后才能計算出來,而捐贈是在年度期間發生的,如果企業捐贈前不進行納稅分析,可能使企業因捐贈背負額外的稅負,而將私營公司的捐贈與個人捐贈結合起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可獲得節稅收益。
如某私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11年5月打算以公司的名義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向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捐贈400萬元,公司2010年利潤總額2800萬元,該董事長獲得紅利280萬元,預計2011年利潤總額3000萬元,該董事長可獲得紅利300萬元,按照規定,公司捐贈的扣除限額為360萬元(3000×12%),剩余40萬元捐贈支出很可能不允許稅前扣除,額外增加企業所得稅10萬元。如果該董事長以公司名義捐贈360萬元,以個人名義從紅利所得中捐贈40萬元,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個人通過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向農村義務教育的捐贈,準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的所得額中全額扣除。
由于企業所得稅法設定了公益性捐贈的扣除比例,不少私營企業以公司名義捐贈得少,而以投資者個人名義捐贈得多,這是一種理性的做法。從股東利益出發,企業限定捐贈金額是必要的,作為補充舉措,大股東以個人名義追加捐贈,這樣既表達了愛心,又減輕了稅負,是理性的商業與帶有感情色彩捐贈的最好結合。
五、注意劃分企業經營支出和投資者個人支出
目前不少私營企業會計核算不規范,要求財務人員報銷其個人或家庭消費性支出,將企業資金用于個人或家庭購買汽車、住房也不進行納稅申報,或者以借為名公款私用偷稅漏稅,一旦被稅務機關查實,會給企業和投資者造成嚴重的損失。
如某五金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的老板,2010年12月以消費性支出名義從公司支出買房款100萬元,2011年5月25日稅務機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了這個問題,稅務人員認為該筆支出與公司開展業務無關,應視同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20萬元,同時調增企業所得稅25萬元,由于該老板少繳了稅款,稅務機關責成其補繳相應的稅款、滯納金并對其處以10萬元的罰款。老板對此很不理解。
稅法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利潤分配,并入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依照“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除上述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并且企業的上述支出不允許在所得稅前扣除。該老板的行為屬于第二種情況,應按照“股息、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20萬元。
此外,為了避免部分企業股東以“借”為名,挪用公款私用,偷逃稅款,稅法規定,納稅年度內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除外)借款,在該納稅年度終了后既不歸還又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六、投資者分紅與工資、薪金所得的籌劃
由于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計稅工資的限制,私營公司的投資者領取的工資、薪金所得,只要是合理的工薪支出,允許稅前扣除,而投資者分得的股利紅利所得,屬于稅后利潤分配,不得稅前扣除,投資者可以在分紅與工薪所得之間進行選擇,合理降低所得稅稅負。
例:英才商貿公司是馮英才和三個朋友每人出資100萬元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四個股東約定平時不領工資,年終分紅。2010年該公司實現會計利潤90萬元,納稅調整后的應納稅所得額為102萬元,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25.5萬元,稅后利潤64.5萬元,公司按規定提取了公積金、公益金9.68萬元。可分配利潤為54.82萬元。年底四個股東決定將其中的40萬元拿出來進行利潤分配,每人分得紅利10萬元。四個股東共需繳納個人所得稅8萬元,投資者實際上承擔了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兩道稅負,合計稅負為33.5萬元。可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納稅籌劃。
方案一:四個股東每月領取工資3500元,工資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年終每人分紅5.8萬元,四人的分紅共需繳納個稅4.64萬元,股東工資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減少企業所得稅4.2萬元,投資者所得稅稅負為25.94萬元(25.5-4.2+4.64)。
方案二:四個股東每月領取工資3500元,年終獎1.8萬元,年終分紅4萬元,四人的分紅共需繳納個稅3.2萬元,年終獎應納個人所得稅=18000×3%×4=2160(元),工資支出減少企業所得稅6萬元,投資者所得稅稅負為22.916萬元(25.5-6+3.2+0.216),顯然方案二所得稅整體稅負較輕。
通過納稅籌劃,預測企業的盈利水平,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制定一個綜合分配方案,合理確定股東的工資和分紅水平,在減輕稅負的同時保證股東權益,是企業正確的選擇。
上一篇:私營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方法(一)
下一篇:成長型中小企業納稅籌劃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