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于事,有用于心
頒布時間:2012/9/14 12:12:45
無用于事,有用于心
20世紀80年代,一個美國人參觀了北京、上海、西安幾所中小學,回國后寫報告說:“中國學生喜歡早起,7點前中國大街上見到最多的是學生,他們喜歡邊走邊吃早點。中國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據一位教師解釋,它是學校作業在家庭中的延續。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學習最優秀的學生,學期結束時,這些學生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
他的結論是:中國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習成績也比任何一個國家同年級的學生要好。因此再過20年,中國在科技文化上,將把美國遠遠甩在后面。
然而20多年過去了,中國孩子們依然喜歡早起,依然7點多走在大街上吃早點,家庭作業依然永遠處于“未完成”狀態。但一個蘋果抵得上十個中石油、中石化,一部《盜夢空間》抵得上十部國產大片,無論科技還是文化,中國依然被美國遠遠甩在后面。
18世紀的法國人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小大人與老頑童,前者如“五道杠少年”,后者如郭美美眾干爹等,正是時代特產。
做點無用的事吧,“急之國”的人們。
做點跟升官、發財、成名沒關系的事,做點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關的事。
無用于事,有用于心。
|